琼海端午节
琼海端午节
五月初五端午节,琼海人俗称“五月雪”,也叫端阳节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。有说纪念屈原的,有说纪念伍子胥的,有说纪念曹娥的,还有说由夏至节演变而来、为恶月恶日驱邪而设、百越族为祭祀祖宗而创立的龙图腾祭日等等。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,端午的起源,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,比屈原更早。但千百年来,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,已广泛深入人心,故人们“惜而哀之,世论其辞,以相传焉”,因此,纪念屈原之说,影响最广最深,占据主流地位。在民俗文化领域,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,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。 时至今日,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。
对于琼海人来说,“五月雪”的起源已不重要了。人们关心的是:在这一天,如何祭祀自己的祖宗?如何驱邪?如何包粽子、送粽子和吃粽子?如何参与端阳节开展的划龙舟、打排球等一系列的体育运动。
1、祭祀自己的祖宗
照例是杀鸡宰鹅,先祭祀土地公然后做公婆,烧香、点烛、烧冥钱、放鞭炮,和其他节日一样,执着而虔诚。
2、驱 邪。
端午节前一天,人们或上山采摘、或上集市买回槟榔花、艾蒿、海棠花、风柳叶、野菠萝花穗等味道芳香的花、叶,插在各家各户门上,以除毒避邪。
3、洗龙水
端午节当天,琼海居住大海边或江河畔的人们,不论男女老幼在端午节都喜欢到大海或江河中淋浴浸泡,俗称洗龙水。正如苏轼的《浣溪沙》所写的:“轻汗微微透碧纨。明朝端午浴芳兰。”如果是远离水边的人家,人们便用那泡过花草的“无根水”来淋洗或浸泡。所谓“无根水”,指的是在更深人静时,从井里打上来,将之装在离开地面的容器里的水。人们将野菠萝花蕾、风柳叶、槟榔花、海棠花、枝子草等花草,用“无根水”浸泡或煮沸,带有浓郁的芳香,据说,那水有清洁肌肤,消除病害作用。
有些地方,端午节清晨,人们会带上粽子和鸡蛋,牵着耕牛到附近的所谓风水龙地吃龙草。还用粽子和鸡蛋在牛背上滚,从牛头滚到牛尾。一边念:“英(方:滚)牛光,英(滚)牛肥,英(滚)牛会驶田来会驶园”。
4、吃粽子。端午节吃粽子,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。而吃粽子的乐趣更多地来自包粽子和送粽子。
端午前夕,琼海的大街小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。琼海粽子较出名的是大路和烟塘粽子,这两地农家制做的粽子味道馨香,口感好。他们制作粽子的关键技术在于馅肉的腌制,大米的精炒、粽叶的选择和煮粽的火候掌握等等。棕子大多是包有腌制的五花肉或猪蹄、咸蛋黄的肉棕。还有一种由糯米和碱水混和制成的棕,叫“棋棕”,其煮熟后颜色金黄,吃时揾以白糖,倍感细腻甜润。
琼海人包粽子,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渊源,寄托着朴素而真挚的民族情感。有一首民谣描述以粽子寄托的情思:
五月初五是端阳,
做个大粽送情郎。
侬情侬意做粽心,
哥你吃了定不嫌。
其实,送粽子不仅是妹妹送情郎。在琼海,更多的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赠送,既联络了感情,又展示了主人的才艺。
5、划龙舟。
端午这天,万泉河沿岸往往有民间组织的赛龙舟活动。参加比赛的船只,舷边刻着龙鳞,龙舟两头扎着龙头龙尾,活像一只即将腾飞的金龙。参加比赛的队员,头扎红巾,腰系红带,十分潇洒,很是威风。龙舟赛开始的哨声一响,比赛队员手中的船桨齐落齐起,龙舟似离弦之箭,直射对岸;岸上观者如云,锣鼓声、呐喊声、欢呼声、木桨的击水声响彻云天。
卢鸿基先生的《博鳌赏龙舟》就描绘了这一盛况:
博鳌镇上闹纷纷,草帽花衣套绿裙。
南港中原不辞远,难逢一次划龙船。
难得端阳一日游,博鳌港里看龙舟。
声威东屿共朝烈,竞夺鳌头奋鼓桴。
端阳节以艾蒿插门上、用香花香草沐浴身体、包棕子、洗龙水、赛龙舟,吊屈原,其实不是琼海人的创举,都是中原文化的薪传。《琼州府志》云:“端阳前,各乡以木刻龙加之绘饰,置祝本境庙中,竞唱龙歌,抛人溪洗之,谓之洗龙。五月一日至四日,各迎之龙于会首家,群歌而饮。其家密作龙歌句,以帕结之,悬龙座前,独露韵脚一字,俾会中人依韵奏歌,得中帕字句者,按字多寡,以钱扇如数酬之。至五日,各村之龙咸会大溪,竞渡夺标,岸聚观。”《正德琼台志》也有很详尽的记载:“至五日,各村迎龙会于大溪,划船夺标,两岸观者无数。”“城落俱馕角黍诸粽相馈,男妇系香带儿,女采索缠臂,涂雄黄,饮昌阳,带艾悬门,采百般花草相斗以较输赢。取菖蒲及百卉有芬气者浸水供余饮浴。”对赛龙舟的情景,列女冯银有诗云:
端阳竞渡楚风存,疾较飞凫琼出群。
棹起浪花飞作雪,杆扬旗彩集如云。
一时豪杰追卢肇,千在忠魂吊屈君。
两岸红云笑俚妇,那知斗草独笼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