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海人农历七月十五晚四种独特方式送“鬼节”
琼海人农历七月十五晚四种独特方式送“鬼节”
按照海南民间传统习俗,每年的阴历七月被人们称为“鬼节”,是民间纪念先人的最重要节日之一。阳历8月30日,即农历七月十五晚上,侨乡琼海民间祭出满天天灯,民间持续半个月的鬼节达到高潮后完美结束。
门窗插柳
农历七月十五晚,在侨乡琼海,家家户户门前看到“风柳”的树枝,插在房屋门和窗的两侧。此举是由于“鬼节”阴气较重,门窗插上“风柳”就犹如道家道士手中的拂尘挂在门窗上,而拂尘是道家的净物具有驱邪之功效,因此门窗插柳意味着可把邪气挡在门外,让居室免受“阴气”侵袭。后来,这种风俗习惯一代又一代地沿袭了下来,从而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地方文化。
吃“鸡屎藤”粑仔
“鸡屎藤”是一种蔓藤类植物,生长于温热、潮湿的热带灌木丛中,生命力很强。
其叶用手揉烂,初闻有一股鸡屎味,故名“鸡屎藤”。它有清热、解毒、去湿、补血的功能,在民间被称为“土参”。琼海民间每年农历6月最后一天和七月初一,家家户户必吃“鸡屎藤粑仔”。
琼海人的“鸡屎藤粑仔”是用新鲜的鸡屎藤叶、黄姜、浸泡过的大米、少许糯米放在石磨或粉碎机中磨成粉状,然后用水和匀,捏成纽扣般大小的粑仔,候锅中水烧开后,下粑仔、姜丝、椰奶,再加适量红糖,美味可口的“鸡屎藤粑仔”就做好了。琼海人认为食用鸡屎藤粑仔具有滋补身体增强抵抗力的功效,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平安地度过“鬼节”这一“多事”之秋。
以前人们只有在“鬼节”才做鸡屎藤粑仔吃,后来鸡屎藤粑仔演变成为琼海有名的小吃,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美味而独特“鸡屎藤粑仔”。
燕粑:为“衰气”打包
“燕粑”,是用糯米和大米混合成的“大面团”,里面放入由椰子、红糖、少许的芝麻、花生、冬瓜糖等做成的馅,最后用香蕉叶子裹好入锅蒸熟。
琼海每家每户要在七月十五前做“燕粑”,据一些老人讲这样做是把以前的一些不如意和所谓的“衰气”收拾打包起来,以图有好的运气保佑家庭平安度过“鬼节”。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,但它却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和虔诚祈福平安的心愿。现在“燕粑”已经成为琼海街上常卖的小吃。
燃放天灯:送走“衰气”祈福平安
8月30日晚,侨乡琼海的夜空,一片辉煌,千家万户满怀对生活的热望,放出天灯,如同满天的星星。
琼海民间七月十五燃放天灯主要是用来祈福,起初人们是用“鬼节”祭祖时烧的七种颜色的纸来制成天灯,以把此前的不如意、污垢、“衰气”带走,以祈求“鬼节”的平安。
相传天灯又称孔明灯,为三国时期的孔明发明,其用途主要是用来传递讯息、占卜吉凶等。后来人们逐渐用质量和韧性较好的白纸做原料,天灯的制作也由小到大,把几个天灯连在一起燃放——三星、五星、七星、九星的天灯,最多为十一星的天灯。
有意思的是,尽管家家户户放天灯,但在琼海农村人们对从天而降,掉在自家房屋上的天灯却很不欢迎。原因是大家都认为这样很不吉利,一定要从新制作一个把它送走,寓意把这些所有的“衰气”和不吉利送走,祈求好运和吉利。七月十五燃放天灯已成为琼海民间过“鬼节”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节目。(来源: 中新海南网)